鎮街是公共服務的“神經末梢”,也是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太平鎮,近距離感受生態宜居新高地。
太平鎮位于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北部,北依涇河,南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轄區面積53.4平方公里,共有16個行政村、107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35835人。全鎮耕地5.8萬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6個,主導產業為糧食及以太平紅杏為主的果業。 近年來,太平鎮黨委通過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大力發展集體經濟。2021年底,全鎮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實現清零,全鎮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太平鎮以程家村為試點,構建民呼我行“1+1+X”黨員網格化治理體系,構建“三維一體”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通過三級服務、三級聯動和三支力量(婦聯、老協、共青團)這三個維度形成服務群眾“閉環”,提高黨員干部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服務功能,提高組織力、戰斗力,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基層治理目標。 村黨支部在村級網格服務中發揮著總體統籌作用,通過建立黨員“資源清單”和群眾“需求清單”,實施月例會和積分制,形成問題解決機制和獎勵機制,讓“民呼我行”真正落在實處,讓群眾更放心。
在程家村網格服務里,13名黨員中心戶包抓410戶群眾,每30至40戶形成一個網格,以村里的“紅色小院”為陣地,收集群眾呼聲,組織開展理論學習、政策宣講等活動。4個黨小組為群眾提供特色服務,尤其重視為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義務服務,在加強流動黨員管理、化解鄰里糾紛、關愛留守老人、兒童以及帶領群眾發家致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枚紅杏 結出集體經濟加速發展碩果
張閣村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蘋果產業,當時全村共建起3000多畝果園。由于品種落后、果樹老化,近年來產量逐年下降,收益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太平鎮作為傳統農業鄉鎮,區域農業產業發展也相對緩慢,生產資源零散、集體經濟組織薄弱。
為打破發展瓶頸,2020年8月,太平鎮按照“鎮統籌、村聯合、共發展”的總體思路,推行“資源整合、集中投放、專業運營、利益共享”的發展模式,組織轄區1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托集體資產按比例入股,聯合成立了陜西空港紅杏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流轉各村閑置土地進行管理經營,實施土地托管代管、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等,整合土地、農產品、勞務等資源與第三方公司合作,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逐步積累集體經濟發展的原始資本,加速推動鄉村振興。 2021年,紅杏公司通過農業種植、土地發包、土地托管、工程建設等項目共營收361.28萬元,年底為1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分紅32萬元。目前,紅杏公司投資50萬元參與張閣村1000畝托管示范田項目;合資成立運營公司共同推進棗坪村“農光互補”設施農業項目,目前一期設施農業大棚已建成投產;與西咸新區鄉村振興集團合作都市現代果園項目,規劃占地380畝,選址孫家堡村、張閣村,預計年平均收益610萬元左右。
在紅杏公司的帶動下,紅杏產業不僅讓以“杏奶奶”為代表的紅杏IP走上央視舞臺《人民的小康》,還以萬畝杏花齊綻放的綽約豐姿讓太平鎮成為城市近郊游的熱門目的地。2022年,全鎮紅杏總產值超過3000萬元。今年3月,還舉辦了以“及第花開·有杏遇見”為主題的2023“及第花”大地藝術季,通過杏花又名及第花的吉祥寓意,打造“文旅+”品牌效應。
一園四區 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為進一步找準定位,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太平鎮發揮區位資源優勢,提出了“一園四區”產業布局理念:農光互補產業園+數字良田示范區、城鄉融合發展區、兩山理念實踐區、臨空經濟產業區,推動農業農村農民共同進步、生產生活生態和諧共榮、田園家園樂園全民共享,最終打造集農業生產、科技示范、休閑旅游、生態保護于一體的省級現代都市農業產業園區。
為此,太平鎮推廣土地托管模式,清退荒廢果園,打造農光互補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面積3600余畝,修建農業設施大棚1000余畝,發展食用菌、櫻桃、番茄、黃瓜等蔬菜瓜果種植產業;在農業大棚上架設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發展“農光互補”產業,最大程度提升土地綜合利用效率。項目運營后,約定按“年度固定收益+按比例分紅”模式,每年為村民帶來畝均至少2000元收益。 “從2021年7月開始,村集體將老舊果園改造變回良田,我一直參與務工,一年僅務工收入就近2萬多元?!?3歲的張閣村村民張聯群每天一早就來到田里干活,嘗到了務工甜頭的他說:“像我們這把年紀,以前出門打工沒人要,現在不出村就可以掙到錢?!?/div>
|